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

買黑潮牡蠣,也買夕陽清風

買黑潮牡蠣,也買夕陽清風
2010-05-03
中國時報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forum/0,5252,11051401x112010050300153,00.html

【吳明益】

童年時陪母親回阿公家,有時他會帶我們去剖蚵仔。阿公半農半漁,當時的大安港海墘村建立在小規模的經濟體上,說不上富足卻也能養活一村的人。而今三十年過去,一度說開發成濱海的遊樂場形同廢墟,村子裡留下的多半是老人,在城市賺了錢的人都已離開,進駐的工廠也不再提供老人家工作機會。

無論哪個政黨,在台灣的經營理念都相當一致,就是開發「未開發的地方」,盡力讓「經濟」高度發展,這樣的理念從國家經營的角度看或許不能算錯,但其中隱涵有一個危機:我們認為可為整體國家的數字漂亮,略過另一群「為數不多的人」的人生。他們也許仍想活在那個農漁村所形構的小規模經濟體系中,卻被盲目的「一致性」犧牲了。

日前隨同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的學者到彰化芳苑踏查,經過在地文史工作者的介紹,以及對部分當地居民的接觸,讓我至少感受到幾個層次的問題。宣稱九二%供應農業用水的集集攔河堰,供水可以到達台塑六輕,卻無法進入像芳苑這樣的小地方;我們長期忽視並不需要石化工業的一群人,一群生物(如白海豚、大杓鷸)的生存權利;政府想盡辦法讓財團賺錢來提升GNP等數據,卻隱瞞眾多島民可能要付出健康的事實。

前兩者涉及環境正義的問題,後者則可以說我們正在把未來「貼現」了。一場走山的災難其實是在粗糙的建設之初已暗藏危機,而在日後讓一個社區,幾輛車子身上付出代價,尤有甚者,是讓我們未來的子孫有了一塊花再多錢也清理不乾淨的毒物之島。

我曾到過丹麥已達成零碳排放量的Samso島,它的經濟體系無法與大城市相較,卻吸引了絡繹不絕喜好自然的觀光客與選擇以農、牧、漁維生的住民。這意味著,那樣的經濟體或許也還藏有巨大能量。台灣天然條件,真的能維持這個小島永遠正金字塔式的人口增加?我們難道不能接受,有個溫暖的小農村、小漁村,讓那些願意選擇那樣生活的人,去過他們的生活?

國家機器與財團宛如巨獸,歐洲行之有年的國民信託(National Trust)的邏輯正好提供了另一種救贖的可能性。只要微薄的金錢,你就可以參與購地的認股,日後若通過購地計畫,則可像波特小姐為美麗鄉村留下的珍貴資產。除了可以認股「河口」、「黑潮」、「招潮蟹」、「牡蠣」外,也可以認像「夕陽」、「觀浪」、「海風」這種「抽象股」。

當然金錢是永遠不可能買賣海風的溫柔,及土地的豐厚,但也因此凸顯另一層次隱喻:到底有誰能有權買賣這座島嶼、濕地?是誰給政府如此大的權利,讓海岸幾無一處保有野性?

(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