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

最後的台灣白海豚

最後的台灣白海豚
2009.5.12
http://eco.vision2020.tw/?p=374

劉克襄(作家)

白海豚是香港最大型的哺乳類,人盡皆知,皆愛。每年港府投注的保育經費也頗為豐厚。愛屋及烏,連台灣的鯨豚團體,有時都會收到贊助。金額或許不多,心意卻教人感佩。



以前去香港,友人問我最想看什麼時,我便答之以白海豚。那種回答,不只是想看到白海豚,多少還有一種敬意的存在。向香港人表示,我知道你們在保育白海豚。你們在這件事的努力,國際上都看到了。

人家一聽大樂,當下便熱心安排,我後來便有好幾回,乘小船到大澳外海,尋找白海豚的身影。只可惜,浪花起落間,就是未見著白海豚浮露。

儘管敗興而返,可沒想到,有一天,回彰濱訪友。經過漢寶地區時,順道繞路,去探看昔日呼籲保育的海岸。用望遠鏡遠眺,竟目睹了好幾尾,在海裡雀躍的泅泳,彷彿在嘲笑我,盡在眼前的事物,何必取經香港。

那次意外的邂逅,正巧在四月多,離媽祖祭拜之日不遠。早年台灣的漁民依白海豚和時節的色澤,乃暱稱為媽祖魚。我得知此一海洋民風,加上邂逅之興奮,喜愛的情緒更是無復以加了。

其實,以前就關切過白海豚了,但都是透過圖片認知,在呼籲和支持的過程裡,總是少了現場的感覺。經過那回的巧遇,情境便大不相同。雖是遙遠的驚鴻一撇,此一火苗點燃,白海豚淡紅的身影儼然在心裡烙印。

我後來才知,經過長期觀察,幾位鯨豚友人最近才嚴謹地臆測,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,很可能是特有亞種,獨立於其它的中華白海豚。牠們受限於習性和海域的區隔,很難跨越台灣海峽,跟大陸近海的白海豚有所接觸。

其棲息範圍,大抵從北邊的通霄以迄嘉義外海,不出這麼短小而狹窄的區域。還囿於離岸約五公里處,水深二十公尺的範圍內。有時離岸邊十來公尺,就能發現。這種環境大抵為淡水與海水混合之區。

過去,學界懷疑這類白海豚是外來物種,不敢確定為台灣本土動物。因而在十年前的保育類動物圖鑑裡,根本未列入牠們。

一般常見的海豚活蹦飛跳,喜於接近人類的船隻。牠們比較害羞,總要觀察一陣,確定人類對牠們有善意,才會逐漸靠近。在自然狀態下,白海豚可存活三四十年。但生育率低,育兒期約三年,族群繁衍速度相當慢。

相對地,友人在長期個體的觀察辨識下,發現高達三分之一,都有明顯撕裂傷與疤痕,背鰭上的新鮮傷口都滲出魚油。很可能是誤觸漁民的刺網,因為努力掙脫而被繩網撕裂。除了受傷疤痕,還常可見營養不良的個體。

最近,再經由縝密的數量計算和交叉比對,他們驚覺,白海豚的數量日益銳減。

反之,海岸棲地減少、水質嚴重污染、食物來源短缺。此外,再加上漁具的危脅和傷害。其腦袋聲波系統,被海上以及岸邊工程的噪音,時時干擾。白海豚縱使活著,每天想必都過得心驚膽跳。

面對白海豚的生存危機,政府卻未有任何具體措施。當一對貓熊在去年熱鬧引進時,這幾位朋友不得不悲憤地發表一篇宣言,向國人和世界發聲。台灣的白海豚生活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海域之一,數量可能不及百隻,岌岌可危。

過去,黑面琵鷺因槍擊,黑嘴端鳳頭燕鷗則嘴套塑膠管,分別上過報紙頭條。如此小題皆可大作,我卻不解像白海豚這麼重要的新聞,一般媒體竟毫無樂趣。最近,為了呼應這些鯨豚友人的愛心,我乾脆自製了PPT,到處放映,希望透過講演,希望大家重視。

在中國,生態習性類似白海豚的長江白鱀豚,半甲子前,因水質污染而滅絕。不到百隻的媽祖魚,即將步其後塵。友人說,媽祖魚的存亡幾乎等於台灣永續的發展指標。此話雖重,卻說到保育人士的椎心之痛。

前些時,大甲媽祖即將遶境,鯨豚團體四處求助無門,只好登門,祈求媽祖顯靈。廟方亦答應幫忙護祐,遶境時順便推廣白海豚的保育。看來,剩不到一百尾的媽祖魚,最後的希望,真的得全靠媽祖了。

1 則留言: